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精准扶贫湖南样本:桑植龙头村发展教育培训脱贫

    信息发布者:严丹丹丹丹丹
    2017-05-16 13:20:06    来源:湖南日报   转载


      4月27日,龙头村村民黄明祥展示养殖的蜜蜂。


      4月28日,正在制作拖把的龙头村村民张小峰。


      4月27日,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龙头村,村里新修的供无房户居住的阳光院。


      4月28日,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,贺龙故居所在地的贺龙桥。 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

      开发民智谱新篇

      ——桑植县龙头村发展教育培训脱贫样本解析

      湖南日报记者 刘勇 通讯员 谢德才

      扶贫必先扶智,治穷必先治愚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龙头村脱贫攻坚的实践对此作了生动的诠释。

      这个总人口为1278人的贫困村,有90户共323人为贫困人口。最近两年通过发展高效种植业、组织外出务工,特别是在扶持读书、开展培训上多方着力,该村在2016年底摆脱了贫困,奔向全面小康。

      4月27日,记者实地探访了龙头村在开发民智、发展教育培训脱贫过程中的点点滴滴。

      1 培训“能干人”,创业促就业

      龙头村距离桑植县城不远,但受制于公路建设等因素,贫困户不少。

      2015年,张家界市委办、市档案局派出工作队,到龙头村实行驻村帮扶。经过多方调查、入户走访,驻村工作队认定,只有抓城郊高效农业产业开发才有出路。

      龙头村耕种条件较好,驻村工作队把通往县城和周边的路修好后,从村里开车到县城只需15分钟时间,发展城郊采摘体验型休闲农业具备独特优势。可是,村里一直以来都是种植水稻,没人懂得如何打理“娇贵”的草莓、葡萄等。

      “不会就学。”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向华中告诉记者,村里选出“能干人”,派他们到张家界、长沙等地接受专业技术培训。学习费用由工作队负责,学到的技术“归学习者本人”,唯一的要求是,把学到的技术用到龙头村的发展上来。

      最终,50来岁的妇女吴玉英把草莓种植技术“学到了家”。村里建起10亩草莓园,作为村集体经济,由吴玉英负责管理、经营。吴玉英带领村里的贫困村民,坚持施用农家肥,培育原汁原味的生态草莓,受到县城居民的追捧。2016年,10亩草莓园为村里赚得5万余元的纯利润,也给10余名务工的贫困村民带来每人8000元到15000元不等的收入。

      村党支部书记黄华介绍,吴玉英家不属于贫困户,但培训她一人,就能带动一批贫困人口脱贫,大家都满意。

      今年29岁的黄明利,村里将他作为返乡创业人才引进,资助他接受培训,系统学习葡萄栽培技术。他自己投资创业,在龙头村办起9亩高标准葡萄园。葡萄虽然要明年才挂果,但开发葡萄园的这两年,同样为村里的5名贫困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。他说:“现在做事的村民每人每年大概是5000元收入,等葡萄挂果了,他们的收入至少翻一番。”

      与村里多数人接受水果种植技术培训不同的是,贫困户张小峰是唯一一个学拖把制作技术发展手工业生产的。驻村工作队一方面帮扶他小额贷款5万元钱,一方面资助他培训四五个同村的“产业工人”,使他的家庭小作坊于2016年8月顺利开张。尽管每个拖把的纯利润不到1.5元,但去年仅仅4个月就批发出去1万余把,张小峰自己小赚了一笔,四五个产业工人也跟着一起脱了贫。

      据统计,两年来,龙头村共有60户124个贫困村民直接或间接受益于各种教育培训,增加了收入。

      2 “奖补”大学生,反哺家脱贫

      对于有子女正在读大学的贫困家庭,一般都面临着“两难”选择。坚持让子女读下去,家里一时可能会更穷,但如果挺过了那三四年,子女毕业工作后就能反哺家庭,整个家庭能走上脱贫之路。

      出身于农家的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向华中对此深有体会。他一面广泛收集龙头村的贫困大学生信息,一面积极联系对口帮扶人,用点对点的方式,帮扶贫困大学生坚持走下去,依靠教育实现脱贫。

      今年62岁的贫困村民张朝法,有两个女儿,自己体弱多病,大女儿有小儿麻痹症。可是,这位身残志坚的孩子,在2013年考上了大学专科。在想尽各种办法读完大二之后,到了2015年下半年,家里经济上实在支持不下去,学业无法继续。如果就此放弃,龙头村毫无疑问只能将她“因学致贫”的建档立卡信息修改为“因残致贫”,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改变。

      此时,驻村工作队和点对点帮扶责任人及时伸出了援手。向华中说,他们专门安排了一笔助学资金,并协调学校和有关方面,彻底解决了张朝法大女儿最后一个学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等问题。同时,帮助张朝法修缮了房屋,改造了厕所,添置了一些必要的家具,使他们父女3人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。

      2016年6月,张朝法大女儿顺利毕业,在长沙找到了一份财务会计工作,每个月工资接近2000元。仅仅半年时间,就把全家一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4000元。

      据悉,龙头村有正在就读专科及以上的大学生18名,其中属于贫困家庭的6名。

      驻村工作队对非贫困家庭的本科生实行奖励,以营造崇尚读书的风气。村里去年考上清华大学的田紫豪,虽然不属贫困家庭,但获得了最高5000元的奖励,将全村重视教育的氛围推向高点。

      对贫困家庭专科及以上的大学生,驻村工作队根据家庭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救助,确保他们毫无顾虑地走好人生最紧要的几步,日后助力家庭一举脱贫。

      3 “覆盖”未成年,确保有书读

      开展教育扶贫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——保障每一个未成年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都有书读。这也是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的一个重要内涵。

      翻开龙头村的精准扶贫花名册,在“主要帮扶措施”一栏,随处可见“助学帮扶”的字眼。记者细细一数发现,全村共90户贫困户,有近40户家庭获得了每年500元到2000元不等的助学金、生活补助,其中90%是有初中生、小学生的家庭。

      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向华中告诉记者,工作队筹集、整合的扶贫资金,除了修路通水、发展产业、修缮民居之外,其余的大部分都用到了助学上来,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。

      除了在资金上对所有贫困家庭给予助学帮扶,驻村工作队还给全村所有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,免费发放书包、字典等学习用品。同时,张家界市委办、市档案局的结对帮扶干部,以及驻村工作队队员,利用各种机会现身说法,与家长拉家常,与学生常谈心,宣讲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,鼓励孩子们多读书、读好书。

      龙头村没有小学,以前,村里的孩子上小学都要到村外去,来回要步行8公里。驻村工作队在新修村部时,就在旁边一并建起一座新小学。新学校各类硬件设施都不错,师资配备也比较到位,目前已有近20名学生入读。教室里书声琅琅,校门口溪流潺潺,交织成龙头村最动人的乐章。

      还有一些贫困家庭的“两后生”(初中、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),虽然已经不在义务教育阶段,但大多数还是未成年人,仍需要教育帮扶,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。

      今年45岁的彭桂娥,连“半劳力”都算不上,独自一人把女儿拉扯到初中毕业后,已是家徒四壁。村里安排她们母女住进专门为无房户、危房户新建的“阳光院”,驻村工作队安排她女儿参加“雨露计划”,接受免费学习培训。学有一技之长的她,在城里觅得一份工作,开始养家糊口,脱贫自不必说。据统计,两年来,全村共有八九名贫困“两后生”参加了“雨露计划”。

      向华中说,他们正在考虑,将这些助学措施“稳定”下来,形成长效机制,持续不断地帮助家庭贫困的学子。

      【龙头村档案】

      龙头村距桑植县城、洪家关白族乡政府和正在兴建的利福塔火车站均为6公里左右的车程,张桑高速(正在兴建)延长线穿村而过。

      全村总面积3.8平方公里,总人口1278人。全村贫困人口90户323人。其中,2015年脱贫50户187人,2016年脱贫40户136人。

      【脱贫者实话实说】

      黄明祥(46岁,全家3口人,但老婆和孩子的户口不在龙头村):

      我以前就是打零工糊口,家里也没房子住,穷得很。后来,驻村工作队让我住进了阳光院,帮我找了张家界市委办的一位领导对口帮扶我。那位领导送我去外面学了养蜂的技术,去年7月还送了5箱蜜蜂给我。我按照那些技术认认真真地养,当年就收入4000多元,加上务工收入近1万元,全家脱了贫。

      现在,我又增加了15箱蜜蜂,村里在种植草莓、葡萄,养蜂不用赶花,今年收入应该会更好。

      张小峰(41岁,全家5口人,此前仅靠他一人打工维持生活):

      我父亲和老婆身体都不好,两个孩子读小学,以前在浙江打工,到处漂,我那点工资只够租房和吃饭。

      现在回来做拖把卖,利润虽然不高,但脱贫还是比较简单的事,而且感觉能安下心来,孩子读书也有着落。

      驻村工作队以前帮我搞了小额贷款5万元,这次又答应扶持我修建一个工棚,我真的很感谢他们。

      张朝法(62岁,全家3口人,大女儿大学毕业,小女儿正上高三):

      我虽然只有60来岁,但医生说我的身体相当于80多岁了,不但赚不了钱,还要花钱吃药养病。

      村里让我们都吃了低保,驻村工作队找人资助了两个女儿读书,我吃药也有扶持。没有他们的帮忙,我不晓得我们怎么过得下去。大女儿现在每个月差不多能赚2000元,家里经济好多了。

      以前我家里脏得很,驻村工作队队员进来都没地方坐。后来他们帮我搞了卫生,修理了厕所,还经常提醒我要注意家庭卫生,让女儿住得舒心一点,读书环境更好一点。我听了他们的意见,现在改了习惯,家里干净多了,自己心情也好多了。

      【记者手记】

      教育扶贫也要注意提高“情商”

      刘勇

      在教育扶贫过程中,着重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技能,让他们更好地创业、就业,实现脱贫。这是在提高贫困人口的“智商”上下功夫。但是,对一些特殊的贫困家庭,还需要提高“情商”才能脱贫。

      驻桑植县龙头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向华中在走访中就发现,很多农村家庭都是因家庭矛盾而致贫的。一些夫妻,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或几次纠纷,就闹到要分崩离析的地步,最后破罐子破摔,一步一步沦落为贫困户。也有一些家庭,家庭成员特别是主要劳动力染上赌博、酗酒等恶习,陷入贫困。

      这样的家庭,显然需要特殊的教育扶持才能解开“症结”。否则,再好的扶贫政策,在三天两吵的家庭里都可能收不到实效;再好的扶贫效益,也只不过是为赌徒增加新的赌资,为酗酒者增加一壶酒钱,并不会在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上有任何改善。

      对这种特殊的家庭,要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。它需要扶贫一线的同志们,深入贫困群众的家庭,以讲故事、打比方等各种“接地气”的方式,晓之以情、动之以理,让贫困群众在逐步提高“情商”中同心协力,将贫困驱除。

      提高贫困家庭成员的“情商”,很难像提高“智商”那样,效果立竿见影。也许三番五次教育下来,贫困群众改变、提高的就那么一点点,但细水长流,只要能让贫困群众的生活因此慢慢好起来,付出终归是值得的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